案例库
基于实时三维超声-CT融合的半自动穿刺机器人系统:临床评估与精准导航新突破
科理AI| 2025-08-14| 返回列表

  在肝肿瘤治疗领域,经皮射频消融(PRFA)因其微创性被广泛应用,但传统方法面临两大难题:超声(US)图像噪声多、软组织对比度低,且呼吸运动导致器官位移,使得医生需凭经验“盲穿”。更棘手的是,肝硬化患者的血管结构变异大,进一步增加了穿刺风险。如何实现亚厘米级的精准导航,成为临床亟待突破的“卡脖子”问题。

  日本早稻田大学(Waseda University)未来机器人研究组织的Masayuki Nakayama团队独辟蹊径,将机器人技术与多模态影像融合相结合,开发出全球首款基于实时3D US-CT融合的穿刺机器人系统。这项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Radiology and Surgery》的研究,通过智能算法与机械臂的协同创新,首次实现了呼吸暂停状态下1.97 mm的平均定位精度,为PRFA手术装上了“GPS导航”。

  研究团队采用三大核心技术:1)7自由度机械臂搭载超声探头,通过±15°扇形扫描构建3D血管点云;2)改进迭代近点(ICP)算法实现US-CT点云配准;3)基于五折交叉验证训练的U-net模型(训练集6828张US图像)自动分割血管,Dice系数达0.87。临床实验纳入5例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含2例健康对照),通过质心距离评估融合精度。

医疗5.jpg


  【系统设计】

  机器人系统包含术前规划与术中导航模块。机械臂末端配备六轴力传感器(安全阈值30 N),通过“粗配准-精融合”两步法实现坐标系统一:先以剑突为解剖标志粗对齐,再通过血管几何特征精配准。创新性地采用血管中心线而非肿瘤位置作为配准基准,降低了对特定解剖结构的依赖。

  【AI血管识别】

  针对人肝血管特性优化的U-net模型,在DBSCAN聚类(eps=1.0)辅助下提取主要血管分支。如图4所示,AI分割区域(红色)与医生标注(绿色)高度重合,验证了模型在复杂解剖环境中的鲁棒性。

  【实验结果】

  16次试验中,质心距离小0.38 mm(参与者3),[敏感词]4.81 mm(参与者2),全部满足5.00 mm临床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对Child-Pugh B级肝硬化患者,系统仍能重建部分血管几何(图9),但皮下脂肪过厚会导致扫描失败(图10),这提示下一步需开发血管丰度检测引导功能。

  这项研究的突破性在于:1)首次证明US-CT融合机器人系统在真实患者中的可行性;2)提出质心距离替代传统RMSE,更适用于中空血管结构的评估;3)通过机械臂标准化扫描流程,减少人为操作变异。尽管仍需解决呼吸补偿和肋骨遮挡等问题,该系统已为精准介入治疗树立了新范式,未来或可拓展至肾、肺等器官的穿刺导航。

Copyright© QualiSys Consultancy Services Ltd.
版权所有:科理咨询(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1008287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