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云舱上线以来,备受市场欢迎,目前发往甘肃、河北省等地的智慧云舱已有30多台。”8月6日,走进杨凌棚掌柜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总经理朱晓磊介绍着企业新产品的可喜业绩。
棚掌柜智慧云舱是一种可实现智能环控的模块化植物工厂,作为食用菌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通过集成物联网感知、AI决策与自动化执行系统,构建模块化智能生产单元(单仓36㎡),实现环境精准调控、能耗降低40%及生产周期缩短30%。
杨凌棚掌柜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度合作,以“产学研融合+销售外包”双驱模式加速创新转化,在设施农业智能化升级的关键节点,正推动行业从“电动化”迈向会思考的“智慧化”,累计获得5项国家专利及20余项软件著作权,其拳头产品“棚掌柜智能控制柜”通过陕西省农业机械鉴定推广总站权威认证,2023年公司产品上市,首年即突破千万元销售额,更与中国移动陕西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借助其覆盖全省乡镇的渠道网络,在10个地市同步铺开市场,成为设施农业智能化转型的代表性企业。
当前我国90%的大棚设施仍停留在“电动化”阶段,虽用电机替代人力卷帘,但需人工现场监控。杨凌棚掌柜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施园艺学院基于深度求索(DeepSeek)大模型研发的设施园艺人工智能体AI小棚实现技术突破,通过本地化部署与动态数据更新,成功构建“感知-认知-决策-执行”闭环框架,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轻点屏幕,3公里外20个大棚的棉被同步降落。在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的控制中心,公司技术员边展示手机终端边介绍:“过去巡棚要跑断腿,现在30分钟搞定全天管理。”更令他惊喜的是系统持续进化的能力——通过分析农户操作记录,AI小棚已自主优化出更适合本地作物的卷帘启闭算法,一座温室大棚就是一部手机指挥的“无人农场”。
AI小棚基于常规大模型技术架构,融合知识图谱、向量数据库等技术。该模型以海量高质量农业知识数据训练而成,包含超1000万条设施园艺知识图谱数据。AI小棚能实现40多种设施园艺作物知识有问必答,无论是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还是环境调控等方面的问题,都能精准给出答案。它为种植者提供便捷知识获取渠道,助力科研与教学,推动设施园艺产业智能化发展。
朱晓磊说:“更重要的是增产提质效益显著。”通过精准光温控制,日均增光照1小时+恒温时长2小时。按需灌溉,破解“首棚浇完末棚旱”困局。配合AI种植指导,农作物增产超10%,品质提升推动溢价销售。山东、新疆等多地用户反馈大棚年收益平均提升25%。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耦合,当AI接管重复的农事操作,我们迎来的不仅是效率革命,更是农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重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杨凌棚掌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孙先鹏介绍,AI小棚通过数据驱动替代传统经验种植,更能很好地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指导农民科学种植。
朱晓磊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抢抓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强科研投入和市场推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杨凌示范区智慧农业和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发展贡献力量。”